想到日本這個國家,腦海裡出現的第一印象會是到什麼呢?穿著和服的藝妓?滿山滿谷的櫻花(妹)?擁有時間停止器的電車癡漢?但不管對日本是抱持著怎麼樣的想像,台灣與日本的友好關係我想是不在話下。
日本政府公佈2014年觀光統計,偽哉我國不但是訪日人數最多的國家(約25萬),甚至還遠勝鄰國中國大陸(約17萬)。日本對於台灣的影響,漸漸地不單限於國際貿易,在政策研擬上也是我國重要的參考資料(例如:長照保險法)。
然而,我今天想跟大家介紹的,並不是大家所熟悉,那個充滿櫻花香氣(花粉症)的日本文化,而是想要挑戰大家最不熟悉,甚至大家平常比較少碰觸的議題--遊民環境。
我想很多人一定想問:「我單上北海道、中扛東京鐵塔、下尻九州廣島、將狗京都大阪,別說沒到看遊民,我是連紙箱放在地上都沒看到過。」這是當然,如果外國人來台灣旅遊會到萬華觀光嗎?絕對呵呵。並且觀察日本社會相較上又是更注重「外在觀感」的國家,因此在旅客常使用、繁榮的交通公共設施附近遊民是比較難以聚集的。
而台灣有個阿里山,日本有座富士山。在台灣提到遊民聚集地區,第一想到的應該是位於臺北的萬華區,那麼日本呢?由於日本地緣廣大,依地方總共有三處主要遊民聚集地:大阪あいりん區、東京山谷區、橫濱壽町區。
而這次因為指導教授(簡稱老闆)的引薦,讓筆者有機會到東京山谷區主辦遊民業務的NPO(山友會)進行見習,以下針對環境觀察、以及政策脈絡分析的方式,潛談日本遊民現況以及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情形。
一、 日本遊民現況與政策脈絡
(參考厚生労働省「ホームレスの実態に関する全国調査」作成)
從圖表趨勢可以觀察到,日本遊民數量從2003年的25,296人到2014年的7,508人,幾乎減少了3/2的遊民人數。(註:此調查採用日間觀察模式,因此寄宿於網咖、速食店、只有晚上露宿街頭的遊民並未被採記,因此實際人數應是高於統計數字)
而為什麼日本遊民人數在2003年以後產生明顯的下降呢?筆者認為與日本於2002年開始實施的「遊民自立支援法(原名:ホームレス自立支援法)」有關。因當時遊民數量較多,甚至出現了逐水草而居,沿著隅田川搭起帳篷的特殊景象。
圖片取自網路,攝於90年代的隅田川沿岸
而該法案的成立,最迫切處理的是遊民的居住問題。而在居住上遊民的問題是什麼?是因為無法負擔房租費用嗎?其部分原因指出並不只是金錢負擔,而是在日本租屋必須提供「保證人」,因為無法提供保證人而被拒絕的案件不在少數。因此在法案成立後,日本政府導入公部門債務保證制度,由政府擔任保證人,透過政府的轉介入住到民間公寓,或是入住到短期的自立資源中心,解決住宿上的需求。
而先解決了住的問題,其實與後者要解決「就業」問題是息息相關,因為居無定所這項條件,通常會影響上司的錄取標準。試問,如果你是上司,在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,你會選擇有穩定居住事實的員工,還是居無定所的遊民呢?因此,在解決問題的問題後,也增加了遊民取得就業的機會。這也漸漸的讓滯留至外的遊民數量逐步降低。
2015.05.14攝於隅田川沿岸,「帳篷滿座」的景象已成歷史
二、與政府間間配合強制撤離的默契
那麼其他尚未擁有安定住所的遊民,主要都聚集哪裡呢?
而以東京地區為例,除了居住在速食店、網咖等地外,較為民眾所知的就是上野公園以及墨田公園地區。而筆者這次田野調查的地點在隅田川河岸,因此向大家介紹尚滯留在隅田川河岸的遊民們現在的居住方式。
2015.05.14攝於隅田川天橋下
遊民們在天橋下用簡單器材蓋起「房子」,而在底下的白線是政府所劃,讓遊民有「固定」的棲息空間。(政府謎之音:你們既然要在這邊滯留,至少不要在沿岸有礙觀瞻,來來來,我幫你們劃線在這裡我們比較好管理喔!)。筆者認為這方面對遊民是蠻友善的做法,身為上位者的角度,在解決與實際問題上保持彈性,在可接受的範圍,允許遊民的滯留行為。
來自警方貼於小屋上的撤離通知
「哪尼!阿剛剛不是說日本政府寬宏大量讓遊民能夠居住在白色框框裡面,那現在這張撤離通知書你不覺得你的臉熱熱的嗎?」呵呵。
且慢,這裡還想要跟大家澄清的是,日本政府讓遊民得以滯留於橋墩下是基於默許的態度,其白線的劃製也並非有法源依據,換句話說遊民的滯留行為怎麼樣都還是屬於違法。因此如果有民眾投訴或是業績報告壓力,其警方還是需要依規定執行撤離。然而,根據當地NPO的解釋,其實這種撤離只是形式上的行政動作,在遊民之間稱這種撤離行動為「山狩り(Yamagari)」,我想中文使用者的各位已經可以猜到字面上的含義,簡單來說原意為山間狩獵,代表警方即將要開始進行強制撤離的業務。
而在執行業務的期間,警方會像上面那張圖一樣,在每頂「帳篷」牆上貼上警告通知標注撤離時間,而遊民必須要在期限內把帳篷撤離,讓警方拍照存證向上面老大交代:「老大我們警方非常棒棒!這次的撤離行動堪稱完美!」等事情過後遊民在移回原處。
三、 飲食配給
對於遊民而言,最重要的就是解決食物的問題。在台灣多是於逢年過節在定點配發食物,而在日本的遊民情況讓筆者比較震驚的,是透過政府及各非營利組織的協力合作,幾乎每天從早到晚都有團體在定點向遊民分配食物。在網路也公佈配給期間及地點,使需求者得以掌握動向(https://ikiruasisuto.wordpress.com)。
取於山友會網站2015.05.07食物配給實況
四、遊民死亡報告
最後,想要跟大家分享的,是關於遊民的環境危險因子以及死亡調查報告。
參考「大阪市におけるホームレス者の死亡調査」繪成
不論在日本還是台灣,遊民的生活環境同樣都暴露於危險當中。因為對遊民社會普遍存在著負面意向,台灣從2011的萬華潑水節應曉薇事件、2012西門町青少年潑糞事件、到2015的議員提案強光驅趕遊民爭議,都可以嗅出遊民與社會文化的緊張關繪成
由上方圖表顯示,遊民在死亡成因結構當中,相較整體人口有相當高的比例來自於「自殺」。且好發年齡層約在60~69歲之間,與整體人口好發於30~49歲不太一樣,代表遊民在選擇自殺的因素上與一般人不盡相同。
五、結語
筆者之前看過一篇質性記錄訪談,討論日本遊民主觀認定生活日趨艱難的因素,主要提出三項理由。
1.
手機的普及
通常遊民使用電話卡進行聯絡,但隨著手機的普及,公共電話亭數量也跟著銳減,遊民習慣的通訊方式漸漸地邊緣化。
2. 環保法的上路
在環保法尚未上路以前,遊民可以把民眾不需要且棄置在回收場的傢俱拿回去重新使用,但環保法上路之後民眾無法再自由的丟棄大型傢俱,因此遊民得以取得生活傢俱的機會大大減少。
2.
電視DTB推廣
像是無線電視一樣,以前遊民只要取得或是重新組裝電視機後,至少都可以收看到部分的電視節目,但是因為電視DTB的推廣,無線電視的收信方式被終止,而遊民又沒有多餘的錢與電信業者簽約,因此遊民漸漸的被迫失去了與外界接觸的機會。